曹恺 :影像实验的极端:录像艺术
曹恺 著
影像实验的极端:录像艺术
● 录像艺术诞生的背景
格林威治村
纽约的格林威治村,是美国著名的波希米亚社区,西方各种激进文化思想和实验艺术潮流在这里汇集,是1960年代非主流文化的大本营,并为后现代主义的策源地。
从1950年代起,一些前卫艺术家们放弃了城镇和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,背井离乡来到格林威治村,寻求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艺术家们仿效巴黎左岸的拉丁区,建立起各自的艺术工作室,组织了艺术社团;他们在城市中重建了城市化的乡村,创造了无数与环境空间发生关系的艺术品,这些现象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源头或者基础。
在1963年前后,许多激进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事件出现在格林威治村,格林威治村成为一个以行为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巨大舞台:外百老汇戏剧运动、偶发艺术、波普艺术、混合媒体、身体装置、光效应艺术、实验电影……观念和语境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。这些崭新的实验艺术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大众的注意,艺术版图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出去了。
安迪·沃霍尔的行为表演艺术 1965
“激浪”艺术运动
“激浪”(Fluxus)作为艺术运动源于德国1950年代晚期,当时的极简主义、抽象艺术及其衍生出来的观念艺术已经开始成为主导艺术样式。在1960年代初期,艺术家乔治·马修纳斯(George Maciunas)为一本汇集前卫艺术、音乐、诗歌的国际艺术杂志构思名称时,提出了“激浪”的概念。
乔治·马修纳斯(1931——)
最早的“激浪”运动参与者,除了德国著名的艺术家约瑟夫·博伊斯(Joseph Beuys)外,还包括美国音乐家约翰·凯奇(John Cage),他在音乐和表演方面进行的大胆实验,对当时的许多年轻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如白南准(Nam June Paik)、大野洋子(Yoko Ono)、艾梅特·威廉姆斯(Emmett Williams)、沃尔夫·卡伦(Wolf Kahlen)等艺术家,他们活跃于实验音乐、装置、行为表演、诗歌表演等各种艺术领域内。
“激浪”海报 20世纪60年代
白南淮和博伊斯
约翰·凯奇(1912——1992)
“激浪”艺术运动使得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,变得越来越模糊;艺术史所代表的精英艺术和世俗艺术之间的界线,也开始消解。
大野洋子
● 录像艺术之初
电视机雕塑
进入1960年代,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,电视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。对于电子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极其衍生的生活方式,艺术家们也开始进行思考。
弗斯特
“激浪”艺术家群体结合电子媒介特性,从影像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,结合图像自身的客观性,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。创造出和大众电视节目的不同的“艺术性电视节目”,这就是“录像艺术”。
纯粹地以“艺术”为导向的录像艺术史,可以追溯到1963年,白南准和德国艺术家沃尔夫·伏斯特尔(Wolf Vostell)在德国的一个画廊里首次展出了电视装置作品。电视机第一次作为现成品材料和艺术媒介出现在观众面前,打破了观众和电视机之间的正常关系。这被认为是录像艺术的里程碑。
电视机装置
白南准
1963
白南准将经过改造的十一台黑白电视机,无序地随意安置在室内的地板上,所有的电视机都在播放同一节目,但他用磁铁干扰了电视机的电子扫描以产生电子特效,使图像都被压缩成平行线。伏斯特尔则将视频监视器摆放在一本杂志的封面当中,宣称电视机已经经过了艺术的改造,他同时宣称:“可以断言,电视机是二十世纪的雕塑”。
录像艺术之父:白南准
白南准(Nam June Paik)是韩裔艺术家,1956年他参与了德国的“激浪”艺术运动,1964年后他移居纽约。当时电视在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普及,但这种传递电子影像的媒体设备昂贵、庞大,没有艺术家想到应用它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。这个情况一直到第一代便携式手提摄像机Portapak的出现,触发了一场艺术革命运动。
白南准
1965年,白南准买下了一台刚上市的Portapak手提摄像机,在带著摄像机开车经过纽约第五大道时,邂逅了访美的罗马教皇一行,白南准将其悉数拍入镜头,当晚就在咖啡馆公开放映。
白南准录像作品
白南准无意报道教皇访美这一新闻事件,他要捕捉的是在他看来具有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形象。他生产的是一种粗糙的、非商业化的产品,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。白南准在这次拍摄活动中应用了实验音乐和行为表演,从而使他的录像成为了他自身艺术实践的扩展。这件作品后来被录像艺术史追认为录像艺术的第一件作品。
白南准接触到Portapak摄像机这个新型的科技时,就像他面对电视、电子科技时,能精确、充分地运用了其功能、检验其社会意义、评估其文化价值。他将媒体运用于艺术上的观念、具前瞻性的视野,以及创作的成就早已经在艺术史上建立了其开创的地位;他认为“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,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”。
● 被载入观念的影像
录像艺术的表现型式
录像艺术被确立为一种艺术形式,是在荷兰举行的“电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媒介”展览会上实现的。录像艺术在其出现之初,就已经确立了它的四种表现型式:录像装置(Video Installation)、游击录像(Guerilla Video)、实验纪录(Experimental Documentary)、录像短片(Video)。
游击录像,在本书第四章中已经提及,是指艺术家用手提摄像机记录街道活动,政治性和社会性很强。游击录像的共同特点是对于素材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,不做任何导演性的加工。影片表现出一种粗糙的、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。游击录像在1960年代一度处于时髦的原始时期之后,就被多数艺术家放弃。
实验纪录,就是本书第四章中提及的“对实验的纪录”,用影像来记录行为表演或偶发行为等实验艺术,镜头经常对准艺术家的身体本身。参与录像艺术早期实践的有很多是行为表演艺术家,许多早期录像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是对行为和表演的记录,艺术家们用纪录片的方式,制作了一系列影像粗糙但观念严谨的黑白或彩色的录像作品。
《艺术一定是美丽的,艺术家一定是美丽的》
玛丽娜·阿布拉莫维奇 尤拉
4.16min
1975
录像装置,是由音视频设备和其他装置材料、现成品、现场环境等共同构造成的。其中必须包含摄像镜头、监视器和磁带录音机等视频和音频设备。由于录像可配置多种放映设备,因此,录像装置可以将各种形态的影像造成的无序状态再现出来。艺术家们从最初以多种方式控制单一录像机,发展到利用多台显示器或投影仪、以及多盘录像带来扩展影像空间,拓宽所表述的语境。
录像短片,最早的录像短片脱胎于多屏幕的录像装置,通常以单频道的样式出现,也有双屏幕或多屏幕的展示方式。录像短片是由高级视频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构成的,画面除了用摄像机拍摄的以外,还包括由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影像。强调视觉元素的形式和高级技术媒体的结合,在某种样式上和实验电影很相象,但却没有历史上的血缘关系。本书的第七章将重点叙述这个问题。
《孤独者》
托尼奥斯勒
12.41min
1980
承载观念的影像
录像艺术出现的时机,与西方艺术运动在1960年代的观念艺术的发展是同步契合的。
录像艺术作为观念的表达工具,本身就是传播媒介的载体,并且具有可复制、可互动的特性。于是,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把录像当做一种艺术的新媒体,开始录像艺术创作。由其它艺术形式转换至录像媒体的艺术家如维托·阿孔奇(Vito Acconci)和布鲁斯·瑙曼等,经常将他们在绘画或雕塑上的理念转移到录象艺术,录像成为艺术样式的延伸。女性艺术家尤其热衷于录像媒体,因为它没有历史包袱。她们创作了许多受“真实纪录片”风格影响的录像艺术作品,探讨性别差异或女性主义议题。一些实验电影的工作者,也开始使用录像艺术媒体进行诗意或心理层面的探索创作。
《主题歌》
维托·阿孔西
33.15min
1973
《故事附录》
加里·希尔
5.30min
1985
《大灾难的影响方式》
加里·希尔
43.51min
1987
进入1970年代,由于艺术家们迅速适应了摄像机技术的发展,录像艺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,录像艺术已经开始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身份。此时从事录像艺术的艺术家不再是雕塑家、摄影家或偶尔涉猎录像的画家,他们基本上都是真正的录像艺术家。
盖瑞·希尔(Gary Hill)在1973年开始投身录像艺术,进行一连串电子影像和声音的实验。希尔作品中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声音的运用。早年希尔尝试录音实验,后来发现录像同时可纪录声音与影像,于是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录像实验的对象。他摆脱掉了纯粹的媒体实验,进入身体、语言、影像……等相互关系的探讨中,进而质疑对影像、声音必然相关联的惯性思维,甚至开始挑战身体感知的部份。
录像一直是盖瑞·希尔探索的工具而非目的,他的作品也并不局限在单纯的影像表现上,他不是一个目的在影像本身的摄影师,而是一个从事影像与身体实验的艺术家。对他来说,那些影像事实上是他的身体的延伸。盖瑞·希尔是联结第一代录像艺术家和1980年代中叶以后的第二代录像艺术家的一条重要纽带。
录像艺术的边缘化
1980年代后的很多录像艺术家将注意力转向了个人叙事,以表达对文化身份、性身份和政治自由的探求。到1990年代末期,随着游击录像的式微,录像短片和录像装置成为主要形式。录像艺术的语言的发展已经非常多元化,单频道装置的与多频道装置的、摄像的与计算机动画生成的、文本的与影像的、自传体的与日记体的、对历史与政治事件进行诠释的、运用电子与计算机特效处理的……
《tapel 1972videoband》
比尔·维奥拉
1972
除了大批录像艺术家外,1980年代以后,甚至其它领域的艺术家也越界运用录像艺术媒体在他们的创作中,例如流行音乐界的大卫·柏恩(David Byrne)等人。
比尔·维奥拉(Bill Viola)是第二代录像艺术家的代表人物。1970年代他开始在美国Syracuse大学实验工作室进行录像艺术实验。作为欧洲第一批录像艺术工作室的技术指导,维奥拉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工作了整整18个月。1980年代初,维奥拉在索尼公司的Arsugi研究实验室从事创作和研究。
《在牙齿间的空间》
比尔·维奥拉
1975
对比尔·维奥拉而言,录像是一种个人化的媒体,在表达上蕴藏着广泛的可能性和强大的力量。比尔·维奥拉始终致力于通过录像手段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,他所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终极主题。他十分注重对生命的基本问题的挖掘与表现,生与死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信息社会中人的角色与作用等问题时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。
比尔·维奥拉的作品多采用多画面成为一组的投影方式,他的作品表现深刻细腻,技术手段先进,是艺术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,具有强力震撼力。
编辑 李月